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莒南村名来历(大店镇)

    彭有刚     2017-08-23 09:17:20     浏览:7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彭有刚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【大店】相传,金朝时期(1176—1234年),朱、陈两姓始迁定居,称朱陈村;后有两家富户开店做生意改名朱陈店。

     

    据《重修莒志·民社志》记载载:“庄氏出于熊绎,至楚王侣谥庄,后以为(尉)氏。大店西门里旧有兴福寺。墙嵌金大定四年度僧牒刻石,碑阴书施主姓名,……则庄氏之在莒南,自金以前矣。而庄氏谱碟,谓相传原籍江南东海十八村,明洪武初年来莒朱陈店……故谱日朱陈店。庄氏族谱,始祖瑜,二世分五支。长支海后,分住西北庄、河湾,……林后、墩后、……滩井子、老龙腰……小官庄、薛家窑;二支涟后,分住城南关……将军山前、朱家庄子、井子、仕沟……;四支秀后,分住莒州城、石城、宣文岭、……沙埠子……庄家庄……西埠墩……史家坡子、街疃、薛家窑、沟西、小公塾……、周家坡子、王家庄子、四角岭……;五支伸后,分住汲家庄子。”

     

    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年),庄氏做官为宦,发展成为富豪之家,遂感朱陈店不称其心,于清朝中期,借续修祖谱之机,改称为大店。

     

    【西南埠】王姓于清末在大店西南角设立许多商号,遂发展成村,称为西南埠。

     

    【东南埠】相传,明末薛姓由莒县薛家孟堰迁至大店东南部建村,因人户少,故称东南小庄。后大店庄姓富户在此设立商号,故改称为东南埠。

     

    【东岭】清末,管姓由莒县小窑迁至大店东岭坡上建立宅院,取名管家宅子,后按方位改称东岭。

     

    【渊子崖】相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庄姓由大店迁至浔河边渊子旁立村,取名渊子崖。

     

    【许家孟堰】相传,明朝初年许姓由江苏海东迁来建村,孟姓相继迁入。因沐河经常泛滥成灾,孟氏倡导修筑了莒县南段沐河防洪堰,免除了水患。为纪念孟氏此举,沿此堰所建村庄皆称孟堰。因该村许姓多,称为许家孟堰。

     

    【许家岭】相传,许姓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因水患由许家孟堰迁至岭前建村,取名许家岭。

     

    【张家岭】相传,清朝中期张姓因水患迁至岭坡建村,取名张家岭。

     

    【沙埠子】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由大店迁至两个沙墩子旁建村,故名沙埠子。

     

    【大公书】据传,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马鬐王在此建过私塾学堂,称为公塾。明朝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赵姓由江苏东海迁此定居,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改称为大公塾,后演化为大公书。

     

    【小公书】据《大店庄氏族谱》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从大店迁此建村,明末赵姓由大公书迁此定居,称为小公书。

     

    【后王庄】据《王氏族谱》:“迨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吾族珏始来朱陈店奠居焉,二世二支分住后王庄。”王姓迁此定居后,取名王家庄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因此村居后,改称后王庄。

     

    【前王庄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王姓由大店迁此定居,亦称王家庄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按方位改称前王庄。

     

    【李家庄】相传明朝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李姓由江苏东海迁来建村,取名李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庄家庄】据《大店庄氏族谱》记载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由大店迁此定居成庄,取名庄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河湾】据《大店庄氏族谱》记载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由大店迁此于浔河、沐河汇流河湾处立村,故名河湾。

     

    【西陈家埠墩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赵姓由东海迁此在土墩东侧建村,取名赵家埠墩。后陈姓迁入定居,且发展很诀,成为该村首姓,遂更名为陈家埠墩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按方位改称西陈家埠墩。

     

    【东陈家埠墩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陈姓迁此立村,该村居东,称东陈家埠墩。

     

    【庄家埠墩】相传,明永乐年间(1403—1424年),庄氏由大店迁至西陈家埠墩西侧建村,取名庄家埠墩。

     

    【王家埠墩】相传,明朝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王姓由日照县汾水迁至庄家埠墩西侧建村,称为王家埠墩。

     

    【郭家埠墩】相传,郭姓于明朝万历元年(1573年)迁西陈家埠墩北侧建村,称为郭家埠墩。明末王姓迁入,仍然沿用原名。据《王氏族谱》:“王氏原籍海东,明末七世祖生二子,分徙郭家埠墩”。

     

    【薛家道口】据薛氏墓碑记载:“三世祖碑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清明日立”。经考证,薛姓兄弟三人由江苏海东县牛山于清乾隆年间(1736—1795年)迁此建村。村北有浔河,东有一道水沟,村址座落在沟、河道相交处,取名薛家道口。

     

    【玉皇沟】相传,清道光年间(1821——1851年),孔、钮、王、刘等八户人家逃荒来此山沟定居成村,始称八大家;后因村址座落在玉皇顶山南侧,改称玉皇沟。

      

    【围子里】原属八大家,清末周围建成围墙独立成村,取名围子里。

     

    【刘家门前】原属八大家,清末刘姓在此独立成村,因村址在崮山北侧,初取名崮山后。1946年,因村前两石对立似门,改称刘家门前。


    【多居官庄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张姓由东海迁来定居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为躲避洪水灾害,于低处迁至高处重建家园,取名躲水官庄。民国初年,因多姓居住,改名为多居官庄。

     

    【陈家庄子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陈姓建村,取名陈家庄子。

     

    【后官庄】相传,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慕姓兄弟四人由莒县城关逃荒迁此建村,取名慕家官庄。1958年,因该村居鲁家官庄之后,改称为后官庄。

     

    【前官庄】据《鲁民族谱》:“原籍东海当路村,始迁祖于明初来壮岗东楼庄,二世六支分居徙来”。鲁姓明初迁此定居,取名鲁家官庄。因该村居慕家官庄之前,改称为前官庄。

     

    【大时家庄】相传,明朝崇祯年间(1628——1644年),时姓由薛家道口迁此立村,称为时家庄。崇祯末年有几户分居另建一村亦称时家庄,后按大小之别,该村改称大时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小时家庄】明崇祯末年,时姓由时家庄分居另立村庄,亦称时家庄。为区别于大时家庄,故改称小时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朱家庄子】据《大店庄氏族谱》记载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迁此建村,取名蟠龙官庄。后朱姓迁入定居,据《重修莒志·民社志》:“朱氏原籍江南沙河,迁莒初居大店,继迁朱家庄子。”朱姓人户发展很快,成为首姓,于清朝末年改称朱家庄子。

     

    【薛家窑】相传,农民起义军红袄军首领马鬐王李全曾率众在此安营扎寨。元朝马姓在此建村,称为马家庄。后马姓触犯朝廷避难迁走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迁此定居。明初薛姓由武阳、刘姓由大店相继迁入,为纪念马鬐王在此驻扎过,定名为营子官庄。清末,薛姓建窑烧制土陶器很有名望,故更名为薛家窑。

     

    【斜方】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钱、王、张等姓由江苏东海迁来,王姓人户尤多,故称兴王官庄。清朝光绪年间(1875—1908年),按村前浔河流向新建房屋,角度倾斜,更名为斜方。

     

    【崮北头】据《李氏族谱》:“始祖海东人也,自明季始迁居于莒县风山之阳崮北头已有三百年矣”。李姓建村于岭崮背面,故称崮北头。

     

    【峰山前】相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韩姓由东海十八村迁来,定居于峰山前面,得名。

     

    【峰山后】相传,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因水患韩姓由峰山前迁居峰山后面,故名峰山后。

     

    【浔河北】因建陡山水库,1959年迁移至此。因旧址、新址均在浔河之北,仍沿用原名浔河北。

     

    【响河崖】《王氏族谱》和《重修莒志·民社志》均记载:“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迁祖珏始来朱陈店奠居焉,二世二支分住响河崖。”因村址紧靠浔河,河水哗哗作响而取名响河崖。后因修建陡山水库,1959年迁新址,仍沿用原名。

     

    【林后】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庄氏由大店迁此建村,因村址坐落于树林墓地后面,故名林后。

      

    【老龙腰】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庄氏由朱陈店迁此建村。传说村前有块大石头形状似牛,形状奇怪,称为牛妖无人敢动,以此取名老牛妖,后演化为老牛腰。尔后大店庄姓发展成为富豪之家,该村成为其佃户村,庄姓感觉老牛吃庄稼不吉利,将其更名为老龙腰。

     

    【街疃】相传,明初占姓迁此立村,取名占家疃。后占姓绝,庄姓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由朱陈店迁此建村,借村内有条大街改称为街疃。

     

    【高家庄】相传,明崇祯年间(1628—1644年),高姓由沂南县高家大庄迁此建村,取名高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前惠子坡】明初季姓迁此建村,取名前坡。传说,有一富裕户名叫季平子,对人施行恩惠,后人称为惠子。因村址座落在岭坡上,且为纪念此人,称为惠子坡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该村在前,改称前惠子坡。

     

    【后惠子坡】据《季氏族谱》:“吾族之世居惠子屯也,相传以明太祖迁民来自海东”。季氏定居后为教诲子女,安分守业,取名诲子屯。因村址座落于岭坡之上,后改称诲子坡。后来季姓续修族谱时,将“诲”字改为“惠”字,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按方位称为后惠子坡。

     

    【东兴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唐姓由东海迁至河崖边建村,取名河崖头。1981年地名普查时,因与相邸的河崖头重名,改称为东兴。

     

    【五龙山前】1958年修建陡山水库时,因曹姓由库区黄埝迁至五龙山前建村而得名。

     

    【小头山前】1959年修建陡山水库时,由库区黄埝迁至小头山前建村,故名小头山前。

     

    【王家滩井子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由大店迁此建村。打井时,底层淤沙易坍塌,取名塌井,后演化为滩井子。王姓迁入定居后,发展快,人户多,改称为王家滩井子。

     

    【庄家滩井子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由大店迁来建村,亦称滩井子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冠以姓氏取名为庄家滩井子。

     

    【许家滩并子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由大店迁此建村,亦称滩井子。许姓相继迁入,且发展快,人户多,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故冠以姓氏称为许家滩井子。

     

    【小王家庄】据《王氏族谱》:“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我祖珏来朱陈店奠厥居焉,二世二支分住小王家庄”。故王姓于明初迁此建村,取名小王家庄。

     

    【北大官庄】相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李姓由江苏东海县迁此建村,以吉祥嘉言取名官庄,后又立一村,亦称官庄。为示区别,因村大人户多改称为大官庄。1981年地名普查时,因与团林的大官庄重名,更名为北大官庄。

     

    【北小官庄】相传,明嘉靖年间(1522——1566年),韩姓由临沐县韩家村迁此定居,后李、王、庄姓相继迁入聚居成村,称官庄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改称小官庄。1981年县地名普查时,因与石莲子的小官庄重名,更名为北小官庄。

     

    【宣文岭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由大店迁此建村。明永乐年间(1403一1424年),史姓迁入定居。据《史民家谱》:“始祖瑜、玹、瓒自东海迁居宣文岭,因离城遥远,后迁居史家庄子,玹祖史纶居宣文岭”。后杨、庄、崔姓相继迁入定居,因村东有一稳水沟,西侧有岭,故称选稳岭,后演化为宣文岭。

     

    【新村】1966年修建陡山水库时,曹姓由库区五龙山迁此新建村庄,故名新村。

     

    【汲家庄子】相传,汲姓最早迁此建村,取名汲家庄子。后汲姓绝,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98年),由大店迁此定居,仍沿用原名称。

     

    【井子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由大店迁此建村,曾在村前掘水井一眼,故名井子。

     

    【史家坡子】相传,窦、宋两姓先居(村名失考)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庄姓迁此定居,史姓相继迁入且人户多,称史家坡子。

     

    【王家坡子】相传,王姓于明朝末年迁此建村,称坡子庄。为区别邻近重名村,故冠以姓氏改称王家坡子。

     

    【周家坡子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98年)由大店迁此建村。周姓于同期迁大店复迁此村,后因周姓人户多,故名周家坡子。

     

    【四角岭】庄姓于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由大店迁此建村,邬、鲍、郭、王、杨、孙等姓相继迁入定居,因村四面有岭,故名四角岭。

     

    【小古庄】据《重修营志·民社志》:“王氏传称原籍青州府吉尔巷,自南宋季氏迁来者,初居于莒东南山底庄。……明洪武间(1368—1398年),始迁祖珏来居朱陈店,二世分二支,后分住张家阿疃、狮子口、……小古庄”。后徐、孟、唐三姓由东海相继迁此定居,初始取名小官庄。民国初年,为区别重名村,以该村是历史悠久且古老的小庄之意,改称小古庄。

     

    【花园】相传,唐、姚两姓先居。据《重修莒志》:“原籍传系东海县,一云来自东莞镇,旧谱失传,莫可考证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迁居首南诲子坡,始祖至三世名字失考,四世分三支分住花园”。因宋代农民起义军红袄军首领马鬐王盘踞马鬐山时,在此建了六亩地的花园,季姓迁居后,依此取名花园。

     

    【刘家山】据传,清朝雍正八年(1730年),因遭水患刘姓由刘家崖头迁至岭坡处建村,故名刘家岭。1981年县地名普查时,因与岭泉的刘家岭重名,改为刘家山。

     

    【狮子口】据传,刘姓先居,村名失考。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王姓由大店迁此建村,后发展成富户,在村头建有牌坊且石狮把门,取名狮子口。

     

    【将军山前】因村址坐落在将军山前面而得名。相传,王姓明初由长山县迁此建村,另有王姓清顺治八年(1651年)迁入定居。据《王氏族谱》序记载:“先祖妣清初时率次子希和迁居将军山前”。

     

    【黄山子】相传,郑姓明朝中期由东海迁此在黄山脚下建村,故名黄山子。

     

    【后车峪】相传,明初邬姓迁此建村,后李、孙、季等姓相继迁入定居,因村东面的山形似车轮,且村庄座落在沟峪处,取名车峪。为区别临近重名村,按方位改称后车峪。

     

    【前车峪】相传,明初吴姓迁此建村时,后尉、尹姓相继迁入定居,该村在前,故名前车峪。

     

    【何家店】何姓迁此定居并开坊店,取名何家店。据《重修莒志·民社志》“何氏原籍江苏东海县,兄弟五人,明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,长、二、三支迁居莒县,……二支宽后裔住大店南何家店庄。”

     

    【小庄子】相传,清朝光绪年间(1875—1908年),来、芦两姓迁此看管山林,后发展成村,因村小,故名小庄子。

     

    【后高柱】相传,元末薛姓建村,取名风山口。据《汲氏族谱》:“祖彦祥公,自明代景泰年间(1450—1456年),由濮阳迁居沂东之东野埠村,后分居此”。因村座落于高柱山西侧,故改称西高柱,1946年按方位更名为后高柱。

     

    【前高柱】相传,明末路姓迁此建村,亦称西高柱。因该村在前,1946年按方位更名为前高柱。

     

    【甲子山】相传,王姓于明朝初年由江苏东海迁居涝坡西山,明朝中期复迁甲子山定居。因村座落在架子山脚下,故名架子山,后演化为甲子山。

     

    【彭家仕沟西村】据《重修莒志·民社志》:“彭氏始迁祖寿昌,明初由东海迁莒南仕沟村”。据传,南宋时农民起义军红袄军首领马鬐王曾在此设寨招贤纳仕,且此地水沟纵横,故名仕沟村,后冠以姓氏称彭家仕沟。1947年分为东西两村,该村居西,改称彭家仕沟西村。

     

    【彭家仕沟东村】建置年代、名称来历和历史沿革同彭家仕沟西村。该村居东,故称彭家仕沟东村。

     

    【孙家仕沟】相传,孙姓于南宋嘉定年间(1208—1224年)迁此建村,取名孙家仕沟。

     

    【钱家仕沟】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年)钱姓建村,取名钱家仕沟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